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Am I a Soccer Mom? Or a Tiger Mom?

        先讓俏媽咪簡單的描述一下,美國孩子大約在 Middle School 之前是過著如何的生活(不過俏媽咪必須聲明的是,我所接觸到的家庭大約都是中產階段以上,經濟能力不錯,這樣家庭裏出生長大的孩子,真的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大多數的美國家庭,或者說得精確一點﹣美國父母,對小孩的期待,就是讓他們快樂自由的成長;這個大方向固然值得贊同,但實際作法卻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大部分的孩子在滿五歲時,該上幼稚園大班了,也就是到了美國義務教育的起跑點,能夠認全26個英文字母,算是程度相當好了;如果包括大小寫都可能認得,哇!會換來一陣驚呼聲!數學嘛,別急,幼稚園大班才開始從認數字教起,也就是從1數到10。或許你的直接反應是:原來俏媽咪是另一個 Tiger Mom ,才五歲嘛,急什麼呢?人生這麼長,為什麼要在槍聲響起之前就匆匆催促孩子起跑?那我們就接下去看看上了小學一年級又如何。既然幼稚園大班才開始教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到了小學一年級,絕大多數小孩無法獨立閱讀,因為大字實在認不得幾個;更不可能開始介紹加減乘除的基本數理概念了。一直到小學三、四年級,大部分旳學校功課仍然可以在五~十分鐘之內完成(當然,許多孩子從小養成磨磨蹭蹭的「好習慣」,這五分鐘的標準,不一定放諸四海皆準)。這樣鬆散富含玩樂性質的教育,好處是:孩子三點鐘放學回家後,著實有太多太多充裕的時間,再加上美國家庭中,全職媽媽的比例較台灣高出許多(這個現象倒是讓俏媽咪過著「懶散有理」的日子,不用成天面對「為什麼不出去工作」?的質疑,還有因應「不工作,書不就白念了」?的謬論),因此媽媽們每天從下午三點鐘開始「上班」(帶孩子),經濟能力較好的家庭,就會看到媽媽們帶著孩子四處參加課後活動,從音樂、舞蹈、跆拳道,還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不一而足。美國人稱過著這樣「悠閒」日子、成天就是載著孩子四處「趕場」的媽咪為 ”Soccer Mom”。


(照片:星期五下課後,也讓俏媽咪當一天 Soccer Mom,我們幾位媽咪找了一位曾是美國大聯盟的球員教孩子打棒球!)

       美國小學大多規模較小,一個年級若有五個班級以上(每班大約30~35名不等學生),聽到的人莫不睜大眼睛發出讚嘆聲:哇!你們那個學區可來了真多的 young families,小孩真多!但 Middle School 或 High School 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三~四所小學所涵蓋的學區會全部匯流入一所 Middle School 及一所 High School,可以想見的是,六年級新生初次進到 Middle School ,莫不像一條小金魚進入一個大池塘。(一段與主題無關的小插曲:俏媽咪突然回想起高中的新生訓練,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到了嚮往已久的學校,當時的校長說了什麼,真的不記得了,可卻也清楚的記得她在結尾時說了一句話,意思大約是:我知道在座的每一位,在國中時期都是學校裹的佼佼者;但從現在開始,妳們進入到一個更大的池塘,裏頭每一條小金魚都是個中好手,要常懷著謙卑的心情,才能站得更挺、看得更遠。)


(照片:很幸運的,那天我們順利的租到中央公園的棒球場,天氣不冷不熱,這些小男生在聽教練講解示範,可專心咧!)


       輕輕鬆鬆的結束了小學,也就代表好日子過完了,進到 Middle School 之後,那可是 totally different story !為了避免孩子適應不良,如果有幸身處教學資源較豐富的學校(說得白話一點,就是當地教育經費充足)或者認真教學的好老師,多會在五年級時為學生做好準備;而所謂的「準備」,包括每天有比較多的回家作業、課程設計也會包含學生應獨立完成一個 Project ,不論是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的實驗報告等。儘管如此,適應不良的情形還是時有所聞。所以,小學和中學之間有斷層及銜接不上的問題,還真不是台灣的特產。近幾年來,美國大學入學考試 SAT 履創新低,證明這些年來,美國教育當局所提倡的 “No Child Left Behind” 絲毫不見成效;我家少爺還不到上高中、大學的年紀,俏媽咪所知有限,不敢在此大發謬論,但小學教育沒有為孩子打好基礎,是否為孩子日後學習成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希望有一天能找出答案。

       常聽教育達人們提倡「啟發式教學」,又回想起四千年前孔老夫子就已經悟出「因材施教」的道理,俏媽咪依照這些聖賢達人的理念,回過頭來對照美國教育的現況,十分不解的是:為什麼這麼低估孩子的潛力?而這也是俏媽咪旳「主要論點」(一場精彩的辯論、一篇好的論文,都要有主要論點﹣Main Issue,那「低估孩子的潛力」應該就是俏媽咪的主要論點囉)。俏媽咪從不認同填壓式的教學,那種一言堂式的教學,回家將課本內的每個字記清楚就可以拿高分的年代,早已經是過去式了;更無法理解為什麼在學校裏認真地學習了六、七個鐘頭之後,還得帶著一大堆作業回家?教育絕對不是用反覆練習所堆砌出來的。但這倒也並不意味著應該將這樣的反彈往另一方向推到極致,那就真的變成了在美國,大多數孩子在進入中學之前,是生長在零期待,或至少是期待甚低的環境,體育活動大約是唯一會讓孩子專心一意,甚至產生競爭心理的時候(別誤會喔,俏媽咪絕對是體育活動的擁護者,而且這絕對也是教育體系裏重要的一環)。再加上美國教育裹,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及肯定自我,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指標,肯定每個孩子存在的自我價值固然是正確的,但過度的肯定只會讓孩子迷失在自我膨脹裹,有時反而讓他們喪失繼續進步與學習的意願。如果「啟發式教學」是大家都認同的正確方向,那麼學校所提供的學習環境,應該是儘可能的當個 Feeder ,大量提供各種知識,讓孩子依照自已的能力吸收學習,不是強行灌輸或者填壓式的要求每個孩子都必須依照一定的進度學習,而應該像個精彩絕倫的寶庫一般,想要學習更多的孩子,永遠都可以從中挖掘到更多的寶藏!但很可惜的是,在美國的小學教育裏,我們看不到這一點。

       很理想化嗎?俏媽咪倒不覺得這個目標是純粹烏托邦式的幻影,至少不少私立學校做得到,這表示如果「教育」能受到政府真正的重視,多些經費與資源,這絕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夢想。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Education"? What does that mean?

       俏媽咪喜歡讀字典,雖有人說,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抄來抄去,總還是會發現有些心思獨俱的詮釋。可有趣的是,俏媽咪翻了許多紙本或線上字典,沒有任何一本字典為 “Education” 寫下發人深省的定義或詮釋,大部分的定義說明都只是牽扯到School “the field of study that deals mainly with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hools” ,呵呵,這種定義寫了等於沒寫,但也由是可見,”Education” 這個字有多深奧!雖說「教育」不是只在學校中進行,當然更不可能就在學校中完成,但「學校」仍然是教育的主要核心,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及「可以」期待學校提供什麼樣的教育內容和環境呢?學校教育的目的或目標又在哪裏?為人父母者又適當放多少的期待在下一代身上?俏媽咪相信,這個問題至今無解,或者答案絕對是因人而異,同時也讓俏媽咪思考了十二個年頭,直到現在,答案仍在尋覓中。


                      (照片:趁著天氣好,兒子在星期天午后,和同學一起到中央公園打球)

       在兒子上小學之前,俏媽咪壓根沒想過將孩子往私立學校送,一來俏媽咪自個兒從小到大,從沒上過私立學校,還不是一樣「出類拔萃」(意思就是說,一樣活得很自在,別多想了,呵呵),沒必要花這麼大筆的銀子;二來更現實的問題是,紐約的私立學校,真不是有錢就進得去,更何況除了帳面上的學費之外,還有大大小小各種名目的捐款、募款餐會、雞尾酒會、甚至校外教學、海外遊學營等費用,像個深不見底的無底洞;再加上老是和有錢人家的小孩生活在一起,不一定對孩子有絕對正面的影響,不是有句俗話說:「男孩要窮著養」,他才會有力爭上游的動力嗎?!所以呢,還是當個「平凡人」好了。但住到好學區是絕對有必要的,「好學區」之於俏媽咪的意義是:比較好的社區環境與資源。孟母三遷的故事(年紀越大,越喜歡引用這些老故事或者精典名句)真有它的道理,有個好鄰居、好的社區環境,對小孩的影響絕對是正面的,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可以簡單的道盡一切,同時,俏媽咪自個兒住起來也比較舒服自在嘛。而在美國,學區的好壞其實是依照當地公立高中的排名來判別的,如果公立高中學生素質不錯,大學的入學率及SAT的成績斐然,表示住在這兒的家長普遍比較關心孩子,家長的教育程度及收入水準通常相對的也較高,自然帶動了整個社區的素質和形象。孩子在小學五年級之前,真的就如同我們從媒體那兒了解的一樣,在學校的時間相當有限,回家之後,誰家的孩子不在後院和鄰居小孩玩在一塊,妳當然希望孩子不論在學校、在家裏,都有個好玩伴、好朋友,互相學習,一起長大。於是,當你買房子的時候,選學區就等於在挑鄰居,即使是像俏媽咪一樣後來誤打誤撞的,仍然把小孩送進了私立學校,還是享受到住在好學區的優惠,倒從不曾覺得當初那麼千挑萬選的,有些多此一舉。


(照片:兒子和同學們打球,旁邊有人表演爵士樂,這是俏媽咪覺得中央公園裏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於是俏媽咪就悠悠哉哉的坐在那兒欣賞音樂囉!)
       
話說經過貨比三家不吃虧,終於選定了俏媽咪心目中理想的學區、買了夢寐以求帶有前庭後院和紅牆綠瓦的房子,兒子也進了當地有口皆碑的幼稚園,總算有種 settle down 的感覺。但為何後來又將心一横,把兒子往私立學校送,自個兒每天看緊荷包過日子呢?希望妳會有興趣聽俏媽咪的心路歴程,同時更希望妳不會對俏媽咪嫌東嫌西的挑剔個性感到反感才好。(待續)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Our Education Fails Our Economy? Or, Our Economy Fails Our Education?

      昨天早上拿起 The Wall Street Journal,剛巧看到一篇報導探討現今美國經濟的困境,標題是”Why Companies Aren’t Getting the Employees They Need”,其中提到 “Our education system is failing our economy”。當然,美國的經濟難題不是全將責任推到教育體制的失敗就可以找到答案的,但這個見解剛巧切中俏媽咪一直想探討的問題:美國教育體制真的值得學習嗎?還有,也藉此想記錄一下自已當了十二年媽咪的心路歴程﹣我為什麼選擇將孩子送往私立學校。



                                               (照片:兒子從 Cape Cod 凱旋歸來後,和兒子一起享用 Brunch)        

        有句廣告詞說得真好:「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著當父母。可不是嗎?!這件事,或者這份「工作,還真不是學校裏教得來,或者事先可以練習的。如今回頭看看過去十二年,每一階段都是全新的課題:不知道該怎麼抱剛出生嬰兒軟趴趴的身體?不知道應該先和他說中文還是英文,或者兩種語言一起教?不是有專家說,幼兒可以毫不吃力的同時學三種語言嗎 and he can learn three different languages like a native speaker?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教他認字、甚至拿起筆寫字?距離上學的日子越來越近,不知道該為他選哪一所學校好?我真的認真的想過,前頭提到的那句廣告詞應該改為:當孩子出生時,我才開始學著當個新生兒的媽咪;.......;當孩子滿十二歲時,我才開始學著當十二歲青少年的媽咪。


       來到美國之前,對於所謂的「美國教育」沒啥特別研究,尤其是幼兒教育這部分,只隱約知道:美國小孩上學不用帶書包的,因為在學校裹都在玩耍;美國小孩回家是沒有作業的,因為在學校裹都在玩,上課教得有限、又簡單,哪來的作業;喔!還有,台灣當年意氣風發的開始十年教改,一開始就說要效法美國的「一綱多本」,結果......。等到兒子滿兩歲了,我這才忽然發現,我不但定居在美國,而且小孩到了該上幼稚園的年紀了,好像猛然被石頭打到一樣,開始探索美國這個包羅萬象的教育體制。


        記得就在兒子滿兩歲前後,我們房子的租約到期了,爸爸也順利的畢了業,更重要的是,有了份穩定的收入,於是我們開始考慮置產,也就是「買房子」這件人生大事。該買在哪兒呢?這是第一個首要確定的問題。除了該考慮爸爸上班工作的方便性之外,當然還得把「學區」這件事考慮在內。是的!就和台灣一樣!(待續)